当前位置: 首页 > 滚动

成都上半年GDP同比增长5.8%的背后:科技创新成为“稳定器”

来源:成都日报    时间:2023-08-05 10:20:48

成都高新区围绕电子信息、医药健康、数字经济三大主导产业,加快推进产业建圈强链

精准构建现代产业体系,同步推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……日前,成都公布了上半年经济运行数据: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705.5亿元,同比增长5.8%,比一季度加快0.5个百分点。


(资料图)

工业持续回升、服务业加快恢复、消费品市场回暖向好——在各区(市)县增速方面,成都东部新区达到18.3%,紧随其后的则是金堂县,为11.6%;在总量方面,成都高新区今年上半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35.9亿元,增速达到5.8%。

“各区(市)县竞速发展成为新格局下的常态。”四川蜀情智数信息技术研究院院长谭任君分析认为,当下成都以聚焦科技成果转化加快推动产业体系优化升级,持续推动产业建圈强链、统筹实施“四大结构调整”、创新引领区域发展,“下半年经济有望继续保持当前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。”

建圈强链

产业仍是发展主支撑

统计数据显示,今年上半年成都高新区以1535.9亿元的GDP总量,位居全市第一。金牛区紧随其后,为810.2亿元;第三则是青羊区,为807.9亿元。增速方面,成都东部新区以18.3%的增速位列第一,金堂县(11.6%)、天府新区(9.6%)紧随其后。

成绩的背后,则是各地以产业建圈强链为抓手,推动产业发展以及实体经济快速增长。

以生态环保、绿色低碳等产业为例,成都大力统筹实施“四大结构调整”,着力推动锂电成群、光伏成链、氢能起势。上半年生态环保、新能源产业产值分别达700亿元、500亿元;启动验收近零碳排放区24家;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51万辆。作为成都产业发展主阵地,成都高新区围绕电子信息、医药健康、数字经济三大主导产业,加快推进产业建圈强链。

成都东部新区呈现快速发展态势,18.3%的增速成为直接例证。聚力产业建圈强链,今年上半年,国际空港经济区(东部新区片区)成功引入丰树、吉电股份等重点项目6个;成都未来医学城成功招引生物CDMO联合创新转化平台等龙头项目4个,同时落地单分子药物检测仪器及配套试剂盒研发项目。

消费回暖

推动内需提质扩容

服务业加快恢复,消费品市场回暖向好——同全国一样,成都的第三产业呈现相同的特点。

推出“十大场景”“十大平台”“十大创新”,开展主题促销活动……数据显示,上半年,成都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.1%,比一季度加快0.8个百分点。现代服务业增势良好,信息传输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9.2%;传统服务业加快复苏,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增长17.0%。包括锦江区、青羊区等5城区以及四川天府新区等3个城市新区在内,带动成都服务业高位增长。其中,5城区、城市新区1-5月规上服务业营收增长达到18.6%,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.8%,高于全国全省0.6和1.2个百分点。

今年上半年,5城区的第三产业均保持6%以上的增速,其中金牛区增速达到8.4%。城市新区中,成都东部新区增速达到23.5%。业内人士分析,“这得益于四川天府机场带来的溢出效应。”数据显示,截至7月4日,天府国际机场已累计起降航班超15万架次、保障旅客超2025万人次,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155.33%和216.55%。临空消费产业集群,正是成都东部新区的主导产业之一。

创新引领

着眼解决科技产业“两张皮”

成渝(兴隆湖)综合性科学中心正式揭牌,新增包括极米科技企业技术中心等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6家,国家实验室园区项目启动建设,天府实验室70余项“卡脖子”攻关项目加快推进;新增2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,1—5月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5033家、增长7%,创新主体持续壮大;加快建设10个中试平台,建成成都科创生态岛1号馆,科创投基金总规模达409亿元……创新策源能力得以持续提升。

从今年上半年成都的经济动能来看,科技创新起到了稳定器的作用。

破解科技产业“两张皮”,关键在于“科技成果转化”。谭任君认为,成都进行持续的科技创新,并将其积极地运用到解决现实问题中,是区域经济能实现质量变革、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的必要条件,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动能所在。当下,成都正深入实施“科技成果转化十条”,落实中试平台建设实施方案,组建成都市技术转移联盟、成果转化运营公司,深入实施顶尖科技创新团队“双招双引”……

同步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,正成为区域经济的强大助力。

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钟文 文/图

推荐内容

Copyright   2015-2023 京津冀导报网 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京ICP备2022022245号-12   联系邮箱:434 922 62 @qq.com